首页
位置: 首页 > 员工活动 > 正文
《我们仨》书评

发布时间:2023-01-13作者:点击次数:

《我们仨》书评

荐书:

如果你想了解民国文人的婚恋故事,如果你想感受一个家庭几十年来看似平淡无奇却又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情感旅程,那么我向你推荐《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的回忆随笔,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标题为:我们俩老了。讲述了杨绛老年时常做的一个梦,她梦见和丈夫钱钟书散步,走着走着,钱钟书就不见了。年事渐高的杨绛对失去老伴有着日思夜梦的惶恐不安。第二部分标题为:我们仨失散了。讲述了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病重,杨绛奔走于医院之间,一家三口的最后岁月。虚实结合,梦境与现实交织,情节亦真亦幻,倾诉五味杂陈。第三部分标题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讲述了杨绛和钱钟书留学英法以及携女归国后一家人在战争时期、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活。坎坷里有快乐、平淡外有惊喜、艰难中有温暖。

悟书:

共同成长、一同承担的爱情关系和亦师亦友、相伴相助的亲子关系构成了《我们仨》最长情的告白。最长久的爱情关系,一定是能量对等,频率相近,灵魂相依。最长久的亲子关系,一定是爱而尊重,教而欣赏,恩而扶助。

 

最长久的爱情关系

能量对等: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说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会相互识别;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会相互欣赏;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成为知己好友。”

能量悬殊的人缺少频繁交往和相互识别的机会,在一起相处时,能量低者觉得追赶累,能量高者觉得拉扯累。而能量对等的人往往有相同的层次、更大的交集和更多相互识别的机会,能量对等的人可以在一同承担困难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也可以在历经风雨见彩虹时相互感激、相互欣赏。

在清华园相识,婚后留学英法。作为庚子赔款的公费职工,钱钟书在牛津的课堂上受到了严格的文学训练。杨绛虽无缘公费,但也通过旁听和在牛津的图书馆自习得以博览群书。钱钟书教杨绛作诗,杨绛教钱钟书订书学和古文书学,婚后多年始终一起读书、一起译作,他们为对方写作译作的作品题签以作纪念······他们都在积聚能量,让能量对等,爱情的交流中能量传递互换、保持守恒,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没有消耗对方。

老年时,杨绛和钱钟书分别跟随代表团出国访问,每有分离,都必记下所见所谓和思念之前,待到团圆之日再将这些琐碎之事当做“石子”搬出来观赏把玩。据说杨绛写给钱钟书一字之信——“怂”,钱钟书也回以杨绛一字情书——“您”。对等的能量让输入与输出保持平衡,让对方内心充盈而不至于枯竭和疲惫。钱钟书既能明白杨绛心中的疑惑——“你的心上有几个人”,又能写下浪漫的一字情书——“我的心上独有你一人”。如果没有对等的能量,一字情书的浪漫就可能变成对牛弹琴的无奈。

一段浪漫的爱情,一位著名作家、一位著名翻译家,像极了爱尔兰诗人罗伊·克里夫特的诗句:“我爱你,不光是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我爱你,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还因为,为了你,我能做成的事”。

 

频率相近:

著名作家三毛说过:“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

在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每个人有自己的喜好和乐趣,都称之为频率。周杰伦在《珊瑚海》中唱到:“海鸟和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频率不同的两个人,就好比海鸟和鱼,海鸟在天空翱翔,不懂大海的乐趣,鱼在海洋畅游,体会不到天空的辽阔。频率相近的两个人才会在生活中放下担忧与芥蒂、自然安心地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又恰好陪伴对方。

留学牛津期间,杨绛和钱钟书每天都出门散步,看到不同的房子,能猜着住着怎样的人家;看着人流中的各等人,能猜出各人的身分,并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他们在出租房子里自理伙食,一起探索红烧、白煮、涮、炒,料理鸡肉、猪肉、羊肉、虾,不断发明与实验让烹调由原始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回国后,钱钟书也带杨绛在城里一处处吃馆子,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他们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边偷听谈话边看眼前的戏或故事,总有无穷的趣味。一个人做喜欢的事也难免有孤独感,一个人探索感兴趣的事也难免遇到困难半途而废,而相近的频率让他们乐趣互通,事事能有回应,凡事有下文、有继续的动力与继续的乐趣。

把抽象的爱情落实到吃喝玩乐、柴米油盐的实实在在生活中才能长久,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关系,能比可以吃到一起、聊到一起、玩到一起,更舒服的了。

 

灵魂相依:

如果说真正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高贵,那么人世间,最深最真的爱,就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两情相悦与深情缱绻。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说过“很多人喜欢你是因为不了解你,一了解你就不喜欢你了;但有一些人喜欢你是因为了解你,越了解你越喜欢你”。前一种喜欢只能称为初见乍欢,当多巴胺退去,感觉也就随之移情别恋;而后一种喜欢才更加长久,才是发现灵魂相似性、找到归属感后的相看不厌。

钱钟书为了杨绛,从一个除了读书之外什么都不会的男人变成了一个能点火,能做饭的男人,并且心甘情愿为杨绛做早餐。钱钟书很相信杨绛说的“不要紧”,杨绛曾连续几天每几小时为他做热敷,不留疤痕地治好了颧骨上的疔,杨绛能洗净染了墨水的桌布、修理坏掉的门轴。对杨绛的评价,钱钟书说过: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而杨绛也在老年时常有害怕失去老伴的惶恐不安,在钱钟书病重时在医院与家之间往复奔走了一年多。并不是经历风花雪月才叫浪漫,美好的爱情也可以在朴实温暖的相伴中升华到极致。漫漫人生中,遇到一个知你冷暖、念你悲欢的人是一生的幸运。

在书的结尾,钱钟书去世后,杨绛“清楚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灵魂相依六十三年,失去灵魂相依的人后,那种迷失的孤寂涌上心头。

 

最长久的亲子关系

爱而尊重:

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尊重和接纳。

有私心的爱是“我希望你过得好,但我不希望你过得比我好”。而亲子关系中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不管父母过得怎样,父母都希望用自己的阅历与经验指导孩子,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可以顺畅地成长得更好。然而,事无巨细的指导如果缺乏度的约束就会转变成对孩子的控制,上演“我这样都是为了你好呀”,可孩子根本不领情的矛盾。少数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也许会夹杂了攀比的私心,让爱转变成索取,造成父母筋疲力尽地控制孩子,孩子也筋疲力尽地受到控制。

一方面,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有无限可能的,从来没有对“成功”的标准定义;另一方面,父母在总结阅历和经验时存在对历史的假设,并把假设落实到对孩子的控制上,这种假设也会由于孤立性、静止性、片面性而不能保证正确性;再者,事情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条件缺一不可,光靠“人和”也无法保证。

父母不妨将培育孩子当做放风筝,在恰当的时刻紧紧手防止风筝坠落;也在恰当的时刻松松手,尊重风的旨意,相信风会将风筝带向它从未向往的高处,接纳风的选择,相信风也会把风筝轻轻放在神秘莫测的他处。

杨绛喜欢整洁,搭毛巾时边对边、角对角、齐齐整整,钱瑗则认为费事,随便一搭更方便。好在双方都很妥协,钱瑗把毛巾随手一搭,杨绛就重新搭搭整齐,但杨绛不严格要求,钱瑗也不公然反对。钱瑗接杨绛去北师大的住处时,杨绛刚走进钱瑗没收拾的房间,钱瑗就把双手背到了背后,说道“不好了,暴露了”,这种内疚正体现了钱瑗在杨绛尊重接纳的教育方法下学会了对母亲的尊重。

控制和索取是揠苗助长,而尊重和接纳才会让孩子茁壮成长。

教而欣赏:

达芬奇说过:“欣赏,这就是为着一件事物本身而爱好它,不为旁的理由。”欣赏是最纯粹的爱意。

否定往往带来自我怀疑,否定让人做起事来如履薄冰、蹑手蹑脚,压抑主观能动性,不敢做最后演化成不想做、不能做。而欣赏是一种肯定,它提供认同感、自信心与勇气。

钱瑗喜欢“格物致知”,端详客人推理出客人身份,帮女佣回忆起丢失明信片上的重要地址,杨绛评价钱瑗“观察细微,归纳的结论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正确”。钱瑗学识字,大姨说“她只看一眼就全认识了,不用温习,全记得”,外公说“‘过目不忘’是有的”;钱瑗读书,爷爷说“吾家读书种子,为健汝(爷爷对钱瑗的叫法)一人耳”,钱瑗是杨绛的生平杰作、是钱钟书的“可造之材”。在欣赏的教育环境下,钱瑗读书学习非常主动,到爷爷家就找书看,闲来无事就翻看杨绛案头的书,还无师自通地自学了初中课程。

欣赏带来的认同感使正确的行为得到正反馈强化;欣赏带来的自信心让人敢作敢为、善作善成;欣赏也提供面对挫折不放弃的勇气,因为有一个声音一直在说“我看好你,你可以”。

 

恩而扶助:

每每回忆央视公益广告《family·爱的表达式》都会感动流涕。部分广告词是这样的:“小时候,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高大魁梧的爸爸为整个家遮风挡雨。温柔贤惠的妈妈相夫教子······渐渐长大的我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这时我发现,爸爸的背早已驼的不成样子。妈妈的身体也早已臃肿。是时候来尽一个子女的责任了,用一双手来保护整个家。做父亲的拐杖,让他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给母亲撑一把爱心伞,为她遮蔽夏日的骄阳。”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但在亲子关系中,爱应该是相互的、流动的。孩子小时,父母养育孩子,父母老时,孩子也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用真诚的爱照顾父母。

杨绛不让钱瑗撮煤,钱瑗知道妈妈怕触碰猫屎,就背着妈妈先把煤球里的猫屎抠干净再叫妈妈撮煤。文化大革命时,杨绛和钱钟书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钱瑗贴大字报称在思想上和父母划清界限,然后走进家中依偎在妈妈身边,为她缝制了一套睡衣,也带来了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钱瑗每月省吃俭用将剩余工资补贴家用。在杨绛和钱钟书仍是最可欺负的人时,钱瑗建议不和强邻相处,将父母接到了北师大自己的住处。

《增广贤文》写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作为子女,怀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心,用对父母的爱报答父母对我们的爱,让爱在传递流动中保持守恒,爱才不会消失和枯竭。

 

结语: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都有夫妻子女。一家人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夫妻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子女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一生并不空虚,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都没有虚度,因为是我们仨。

  • 公司微信

  • 集团企业号

  • 集团官微

公司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G楼二层      电话:029-81891034      邮编710126
陕ICP备05016463号   Copyright bet体育首页(中国)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网络技术中心 西安聚力